<<  < 2014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的教学模式有

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通过让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 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 倍” 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陈老师通过讲解“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 ” ;

2)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讲解、多媒体、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任务,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是属于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陈老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巩固练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逻辑清晰,学生就能容易地把握乘方概念。陈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猜猜看和 谁大?”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以及引导的帮助,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让他们都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属于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有:

1)情景教学策略。体现在课一开始,陈老师就“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陈老师提供了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出新知识。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陈老师还提供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探究式策略。本课的实际操作性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3)启发式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利用小学里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启发引导学生出把 个相同的因数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运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学会使用一些信息化软件是非常好的,我认同陈老师的设计。教师使用Math 3.0演示乘方运算,方便快捷,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让学生既能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对乘方是如何一回事,又是如何神秘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产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使学生加深对乘方运算的认识,得到感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乘方的含义,还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提高了学习的乐趣。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在创设情境方面的优点是通过折纸活动创设情境引入了乘方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每时每刻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情境导入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方的概念,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陈老师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即折叠纸的学习情景,学生是主体,

在问题设计方面的优点是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问题,很有层次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突出教学重点。通过问题设计“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整数、0、负数的乘方运算加以比较,使学生对乘方的知识不但得到了巩固还进一步深化

在知识拓展方面的优点是再一次体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且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将数学应用于生活。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对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是我想说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我认为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说得不完整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而不是由教师总结出来。

在一开始通过折纸,引入了新知,我觉得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更能让学生明白是一种简便的表示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可以这样问:如果有102相乘、1002相乘,那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写呢,可以怎么写?学了下面的知识,你就明白了。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解决疑难,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会自然形成,理解会更加透彻。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